EN
EN

新闻动态

更多
会议 | 第一届土壤安全与健康大会召开
28
2025-10

会议 | 第一届土壤安全与健康大会召开

2025年10月23-25日,第一届土壤安全与健康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由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南方科技大学协办,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100多家单位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会开幕式于10月24日上午举行。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嘉陵、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兼主任余立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树勋、浙江大学副校长陈刚、大会主席朱利中院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上,陈刚代表浙江大学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土壤作为地球关键带的核心载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美丽中国建设,浙江大学在土壤环境资源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他期待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交流,共同推动土壤安全与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张嘉陵指出,土壤是生命之基,食物之源,健康的土壤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她回顾了我国“十四五”以来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并表示要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余立风提出,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土壤污染防治和健康管理机制,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健全法规标准和经济政策体系。    周树勋介绍了浙江省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实践与成效。他表示,面向“十五五”土壤污染防治新阶段,浙江将更加呼唤土壤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希望本次大会成为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成果转化的催化器。朱利中指出,守护土壤安全与健康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虽然我国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但实现2035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他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搭建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政产学研各界的深度对话和协同创新,共同为推动我国土壤与安全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为全球土壤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处长裴志永、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产品产地评价中心主任李晓华参加会议。本次大会以“土壤安全与健康”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智慧,明确发展方向,推动协同创新。刘丛强院士、王金南院士、朱利中院士、Jay Gan教授以及Wim de Vries教授应邀作大会报告。会议期间,设置了土壤环境过程识别与溯源、土壤污染治理与绿色修复、土壤风险防控与安全监管、污染成因与监测监管、绿色修复与综合防治、决策支撑与区域实践六个平行分会场进行专题研讨。各分会场的深入交流与讨论为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等提供了重要思路。本次大会通过深入交流土壤安全与健康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为明晰学科发展方向、推动产学研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会议成果将为促进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论文 | 陈松灿团队在Nature揭示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矿还原耦合的新型硫/铁循环微生物途径
27
2025-08

论文 | 陈松灿团队在Nature揭示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矿还原耦合的新型硫/铁循环微生物途径

2025年8月27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Microbial iron oxide respiration coupled to sulfide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硫化物氧化耦合三价铁矿还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途径。该研究由浙江大学(第一单位)、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观测研究站联合完成。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松灿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维也纳大学Alexander Loy和Marc Mussmann为共同通讯作者。微生物介导的硫循环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以及地表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具有深远影响。硫化物(Sulfide)是异化硫酸盐还原的主要产物,其再氧化为硫酸盐构成硫循环的重要环节。然而,驱动这一过程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纯培养试验表明,部分微生物能够以氧气、硝酸盐或四价锰矿等作为电子受体,将溶解态硫化物完全氧化为硫酸盐,从而驱动环境中的硫氧化过程。但大量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在缺乏这些常见电子受体的厌氧环境中,硫化物的完全氧化仍然普遍发生。尽管有假说认为三价铁矿可能作为微生物电子受体来驱动这种“隐秘”硫氧化过程,但现有的地球化学模型普遍认为硫化物与铁矿的作用属于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单质硫等中间态硫化合物(intermediate sulfur species)。迄今尚无证据表明微生物能够通过硫化物的完全氧化与铁矿还原的耦合反应获取能量,并实现化能自养生长。为了探索具有硫铁耦合代谢功能的微生物,团队通过基因组大数据分析了异化硫氧化和异化铁还原关键基因的分布,发现这两条异化途径在多个微生物门类中共存(图1),暗示硫氧化耦合铁还原代谢具有广泛的物种分布。结合代谢产物检测、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NanoSIMS)等技术手段,研究以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为模式菌株,证实其可利用三价铁矿作为电子受体,将无定型硫化铁(FeS)或溶解态硫化物完全氧化为硫酸盐,并从中获得能量进行自养生长(图2)。生理试验表明,D. alkaliphilus能够驱动硫化物氧化过程,竞争性地氧化环境浓度的溶解态硫化物(~50 µM),并将其大部分完全转化为硫酸盐。转录组学分析揭示,D. alkaliphilus通过逆向异化硫酸盐还原途径(reversed dissimilatory sulfate reduction pathway)实现硫化物氧化,并通过多血红素细胞色素(multiheme cytochromes)将硫氧化释放的电子传递到胞外电子受体铁矿(图3)。宏基因组分析进一步表明,具有硫化物氧化耦合铁还原潜力的D. alkaliphilus近缘物种广泛存在于海洋沉积物、海底热泉、土壤、淡水湿地等生态系统,暗示微生物驱动的硫铁耦合循环具有广泛的环境分布。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条全新的微生物能量代谢途径,拓展了对微生物生理和生态功能的认知。该途径的发现突破了传统硫化物与三价铁矿仅发生化学反应的观点,为硫-铁耦合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代谢途径绕过了传统的化学氧化与单质硫歧化过程,直接驱动硫化物向硫酸盐的厌氧转化,完善了硫-铁耦合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同时为理解海洋沉积物、海底热泉、土壤、淡水湿地等厌氧生态系统中普遍发生的隐秘硫氧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这一发现为深入解析地球硫、铁循环过程及其与其他元素的耦合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基础。图1. 微生物基因组大数据和热力学分析预测了三条硫氧化耦合三价铁矿还原的微生物代谢途径 图2. 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利用硫化物和三价铁矿进行自养生长 图3. 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耦合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矿还原过程的分子机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467-0 

会议 | 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暑期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1
2025-08

会议 | 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暑期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25年8月20日,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暑期工作会议在浙江大学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举行,实验室负责人、全体校内PI和研究骨干40余人参加会议。 实验室主任朱利中教授表示,实验室立项建设凝聚了全体成员的敬业奉献,也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实验室要发挥“体量精干、特色鲜明”的优势,聚焦土壤环境过程识别与溯源、土壤污染治理与绿色修复、土壤风险防控与安全监管三大方向,开展“重大人才、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全链条攻关,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区域协同的优势有组织地开展重大装置与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区域贡献突出、人才高度集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验室副主任史舟教授作实验室建设工作报告,重点汇报了实验室的使命与任务,以及建设期面临的挑战和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他表示,实验室将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汇聚高水平团队、完善制度体系,全力保障实验室各项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实验室专职副主任王志彬研究员作实验室规章制度汇报,重点解读了实验室科研奖励办法和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文件。交流环节,团队PI分别围绕各团队建设目标任务交流了建设思路、关键指标、标志性成果、存在的困难及需求,并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等开展了深入讨论。实验室副主任陈宝梁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今年正值实验室建设攻坚期,实验室上下要凝聚共识,以PI制团队组织模式为牵引,以多学科协同为纽带, 加快推动大装置、大项目、大人才等标志性成果落地,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提供坚实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