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EN

新闻动态

更多
论文 | 陈松灿团队在Nature揭示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矿还原耦合的新型硫/铁循环微生物途径
27
2025-08

论文 | 陈松灿团队在Nature揭示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矿还原耦合的新型硫/铁循环微生物途径

2025年8月27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Microbial iron oxide respiration coupled to sulfide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硫化物氧化耦合三价铁矿还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途径。该研究由浙江大学(第一单位)、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观测研究站联合完成。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松灿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维也纳大学Alexander Loy和Marc Mussmann为共同通讯作者。微生物介导的硫循环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以及地表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具有深远影响。硫化物(Sulfide)是异化硫酸盐还原的主要产物,其再氧化为硫酸盐构成硫循环的重要环节。然而,驱动这一过程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纯培养试验表明,部分微生物能够以氧气、硝酸盐或四价锰矿等作为电子受体,将溶解态硫化物完全氧化为硫酸盐,从而驱动环境中的硫氧化过程。但大量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在缺乏这些常见电子受体的厌氧环境中,硫化物的完全氧化仍然普遍发生。尽管有假说认为三价铁矿可能作为微生物电子受体来驱动这种“隐秘”硫氧化过程,但现有的地球化学模型普遍认为硫化物与铁矿的作用属于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单质硫等中间态硫化合物(intermediate sulfur species)。迄今尚无证据表明微生物能够通过硫化物的完全氧化与铁矿还原的耦合反应获取能量,并实现化能自养生长。为了探索具有硫铁耦合代谢功能的微生物,团队通过基因组大数据分析了异化硫氧化和异化铁还原关键基因的分布,发现这两条异化途径在多个微生物门类中共存(图1),暗示硫氧化耦合铁还原代谢具有广泛的物种分布。结合代谢产物检测、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NanoSIMS)等技术手段,研究以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为模式菌株,证实其可利用三价铁矿作为电子受体,将无定型硫化铁(FeS)或溶解态硫化物完全氧化为硫酸盐,并从中获得能量进行自养生长(图2)。生理试验表明,D. alkaliphilus能够驱动硫化物氧化过程,竞争性地氧化环境浓度的溶解态硫化物(~50 µM),并将其大部分完全转化为硫酸盐。转录组学分析揭示,D. alkaliphilus通过逆向异化硫酸盐还原途径(reversed dissimilatory sulfate reduction pathway)实现硫化物氧化,并通过多血红素细胞色素(multiheme cytochromes)将硫氧化释放的电子传递到胞外电子受体铁矿(图3)。宏基因组分析进一步表明,具有硫化物氧化耦合铁还原潜力的D. alkaliphilus近缘物种广泛存在于海洋沉积物、海底热泉、土壤、淡水湿地等生态系统,暗示微生物驱动的硫铁耦合循环具有广泛的环境分布。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条全新的微生物能量代谢途径,拓展了对微生物生理和生态功能的认知。该途径的发现突破了传统硫化物与三价铁矿仅发生化学反应的观点,为硫-铁耦合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代谢途径绕过了传统的化学氧化与单质硫歧化过程,直接驱动硫化物向硫酸盐的厌氧转化,完善了硫-铁耦合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同时为理解海洋沉积物、海底热泉、土壤、淡水湿地等厌氧生态系统中普遍发生的隐秘硫氧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这一发现为深入解析地球硫、铁循环过程及其与其他元素的耦合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基础。图1. 微生物基因组大数据和热力学分析预测了三条硫氧化耦合三价铁矿还原的微生物代谢途径 图2. 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利用硫化物和三价铁矿进行自养生长 图3. 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耦合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矿还原过程的分子机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467-0 

会议 | 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暑期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1
2025-08

会议 | 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暑期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25年8月20日,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暑期工作会议在浙江大学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举行,实验室负责人、全体校内PI和研究骨干40余人参加会议。 实验室主任朱利中教授表示,实验室立项建设凝聚了全体成员的敬业奉献,也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实验室要发挥“体量精干、特色鲜明”的优势,聚焦土壤环境过程识别与溯源、土壤污染治理与绿色修复、土壤风险防控与安全监管三大方向,开展“重大人才、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全链条攻关,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区域协同的优势有组织地开展重大装置与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区域贡献突出、人才高度集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验室副主任史舟教授作实验室建设工作报告,重点汇报了实验室的使命与任务,以及建设期面临的挑战和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他表示,实验室将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汇聚高水平团队、完善制度体系,全力保障实验室各项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实验室专职副主任王志彬研究员作实验室规章制度汇报,重点解读了实验室科研奖励办法和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文件。交流环节,团队PI分别围绕各团队建设目标任务交流了建设思路、关键指标、标志性成果、存在的困难及需求,并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等开展了深入讨论。实验室副主任陈宝梁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今年正值实验室建设攻坚期,实验室上下要凝聚共识,以PI制团队组织模式为牵引,以多学科协同为纽带, 加快推动大装置、大项目、大人才等标志性成果落地,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论文 | 曾振中团队在Science联合揭示2023年全球破纪录海洋热浪的驱动机制
26
2025-07

论文 | 曾振中团队在Science联合揭示2023年全球破纪录海洋热浪的驱动机制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振中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学术顶级期刊 Science 发表题为“2023年破纪录海洋热浪(Record-breaking 2023 marine heatwaves)”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2023年席卷全球的极端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及其关键的物理驱动机制。 该研究构建了全球首个基于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数据的混合层热收支诊断框架,结合卫星观测资料,定量刻画了2023年全球海洋热浪在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覆盖上的空前特征,厘清了其在多个关键海域的主要驱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23年多区域海洋热浪事件同期爆发,反映出气候系统正经历显著且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全球不同区域海洋热浪形成机制的显著差异性,为理解和预测未来极端海洋事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对于揭示此类复杂气候现象的内在机制、提升全球气候预测能力以及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它通过整合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等多圈层数据,为应对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202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定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海表温度(SST)和海洋热含量(OHC)均创历史新高。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英国气象局指出,2023年6月北大西洋海温较常年偏高1.3 ℃。 图1 2023年海洋热浪总活动强度创纪录,多个关键海域远超百年一遇极端水平 全球海洋异常升温背景下,极端海洋热浪成为气候研究的焦点,其形成机制及潜在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团队发现,2023年全球海洋热浪活动总量达5.36×1010 ℃ days km2,超过气候态均值的三倍标准差,创下有记录以来最极端年度水平。其中,北大西洋和西南太平洋分别发生了276年一遇和141年一遇的极端事件,其强度和持续时间远超历史同期。2023年全球平均海洋热浪的持续时间为120天,最长可达525天,平均强度达到1.3℃,发生海洋热浪的覆盖面积超过96%,远高于过去40年的平均水平。为深入揭示2023年海洋热浪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团队利用ECCO2高分辨率日尺度海洋深层的数据资料,开展混合层热收支分析,量化了短波辐射、混合层变化、海洋平流和上升流等热力-动力过程在不同海域的相对贡献: 图2 2023年海洋热浪驱动机制示意图 北大西洋:异常减弱的副热带高压导致云量减少、混合层变浅,增强的短波辐射和纬向平流为海洋热浪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能量支撑;西南太平洋:该地区大气反气旋导致东风增强、西风减弱,进而增强了海洋的经向输送;同时,云量减少使得更多太阳辐射进入海洋,加剧海表变暖;北太平洋:短波辐射增强与潜热损失减少共同作用,叠加变浅的混合层,致使海面迅速变暖;热带东太平洋:厄尔尼诺驱动的经向、纬向平流及上升流的变化共同加剧了该区域的海洋增暖。研究团队提出,全球变暖正加剧海洋–大气系统的耦合非线性过程,海洋热浪或已成为地球气候系统临界转变的重要“预警信号”。2023年海洋热浪在覆盖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均创历史新高,可能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海洋碳汇能力、渔业资源分布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深远影响。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非线性过程的相互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广泛挑战。未来,构建基于物理机制的预报系统、强化海洋多要素实时监测,以及深入开展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研究,对于应对未来气候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指导博士后董天云为论文第一作者,曾振中为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通讯单位。论文合作者包括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张东晓院士、清华大学陈德亮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潘铭、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陈云天、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教授李肇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员赵冬至、泰国农业大学教授Alan D. Ziegler、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副研究员罗舒心、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杨帅、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王大山和研究生梁莉莉、金宇斌、梁时婧、黄晓雯。该研究获得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创新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复制下方论文链接至浏览器访问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论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r0910 来源:南科大环境学院公众号